运动健身伤痛发作具有延后性 健身中出现运动损伤该怎么维权?

世海健康网01-11评论

  瑜伽、跑步机、肚皮舞……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健身大军。找一家健身房挥汗如雨,已经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时尚追求。

  但事实上,运动健身火爆的同时,运动损伤也不容忽视——近日,记者了解到,因健身受伤而就医的人不在少数,不仅如此,一旦发生意外,维权上存在困难,由于证据不足,多数人最终不了了之。

  学员讲述

  健身时出现运动损伤最终不了了之

  今年年初,市民赵小姐在厦大附近报了一家健身房练习瑜伽。9月初,在健身房练习时,不小心造成手臂拉伤。在之后的2个月,她的手臂隐隐作痛,不过赵小姐却一直以为是运动所造成的肌肉酸痛,没放在心上,还继续练习。

  直到上个月底,她疼痛难忍前去医院就医时,才发现自己是韧带拉伤。这时,想找健身房求偿,健身房却否认赵小姐是在健身房运动造成的损伤。“运动过程中周围的人都是健身房里的员工,监控录像也在他们手上,而且过去两个月了,他们否认我也拿他们没办法。”赵小姐说。

  无独有偶,由于想缓解工作压力,今年25岁的余女士,去年年底在滨北附近报了一家健身房,年费2000多元,按每周1-2次的频率进行练习。由于是团课,教练无法一一照顾到每位学员,很快她的身体出现了不适应。今年9月份,她开始觉得自己腰部出现疼痛,甚至出现了无法弯腰的情况。随后,她便去医院检查,经检查,她的腰椎出现了损伤。不过,由于证据不足,她也没有找健身房求偿。

  除了赵小姐和余女士,也有人在体测阶段就出现了运动损伤。市民小孙去年在集美报了一家健身房,还未正式训练,在体测阶段就发生了运动损伤。小孙告诉记者,她本身有腰肌劳损,当时做坐位体前屈时,不小心拉到了腰。“当时没有什么感觉,可是第二天开始出现剧烈的疼痛,后来吃了药才好的,跟教练说过这件事,不过最终也是不了了之。”她说。

  教练分析

  一成学员出现运动损伤

  “运动损伤很容易发生,只要角度有一点点不到位,就可能出现韧带拉伤。”有着3年从业经历的健身教练小朱告诉记者,他身边的很多学员出现过运动损伤。

  “大概有10%的人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运动损伤。”在健身行业有着多年从业经历的张先生说,运动损伤大多是因为教练对学员的身体情况不了解所导致的。学员没有评估好身体状况,做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动作,也是原因之一。张先生说,健身房一般会配备急救箱、医药箱,有的教练还必须掌握CPR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,不过他坦言,这些设备极少使用。

  “不仅仅是学员,还有不少瑜伽老师因为运动拉伤前来就诊。”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(厦门市中医院)推拿科副主任医师梁丁龙告诉记者,瑜伽往往追求把关节的角度拉到极限,甚至会有超生理范围的活动,如果不是从小就坚持锻炼的,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。此外,在器械运动中,过度用力,发力不当等出现运动损伤的也不在少数。“腰部肌肉、韧带拉伤,肩关节韧带拉伤的多见。”他说。

  少有伤者向健身房求偿

  尽管如此,但在小朱的印象中,基本上没有出现过学员因运动拉伤向健身房求偿的情况。“如果不是骨折崴脚等很明显的外伤,运动损伤很难界定。”张先生坦言,学员出现运动损伤时,现场可能不会有太大的感觉,往往是几天后甚至几个月后,伤痛才发作。因此,学员很难确定自己的伤是否发生在健身过程中。

  此外,要想找健身房求偿也很困难。“必须要拿出教练的课程计划,证明自己是在练完这个动作之后受伤的。”小朱说。张先生补充道,类似拉伤的情况,很多健身房都会推卸责任。“如果没有旁观者或者视频为证,很难拿出有效的证据。”张先生说。

  小朱也提醒消费者,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健身房,选择教练时不要只看外形,要查看职业资格证等,先上体验课,判断教练是否专业再报私教课。

  律师说法

  出现运动损伤

  注意收集固定证据

  在健身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,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呢?

  北京盈科(厦门)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许东表示,根据《侵权责任法》第37条第一款规定:宾馆、商场、银行、车站、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,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,造成他人损害的,应当承担侵权责任。

  作为健身房,有义务为客户提供符合行业标准的服务,对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服务,应当向客户作出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,并说明和标明正确接受服务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发生的方法。

  一旦发生运动损伤,要正式就诊,进行正规治疗及取得相应疾病诊断证明。如果确认病伤与健身场所练习有关,则应收集并固定在健身场所受伤并系指导人员错误操作所致的证据,比如健身卡使用记录,与指导人员交涉的录音、其他在场人员的证明等等。如确系指导人员错误操作导致的伤情,则瑜伽教练错误操作在先,没有积极送医在后,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,经营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。此外,可以要求查看指导教练是否有相应的资质证书,是否有资格提供服务。

  许东也建议市民,健身要选择正规的健身场所,找有资质的教练,按照教练的指导和健身房的说明警示进行运动。一旦受伤,可要求涉事人员或在场教练、健身房经营者陪同前去就医,保留在健身房受伤的证据与相关医药票据。(厦门日报记者陆晓凤通讯员李琪彬)

猜你喜欢

相关文章